意見回饋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鐘形微孔珊瑚小故事

屬於石珊瑚目,具有堅硬的碳酸鈣骨骼,有造礁功能。群體可聚集生長成鐘形的巨大山丘,棕或綠褐色,故得名。一般生長在稍有海流的淺礁砂底處,上面可見旋鰓蟲、蚓螺等生物。

認識鐘形微孔珊瑚

基本資料

【學名】 Porites lutea
【俗名】
【界名】 動物界
【門名】 刺胞動物門
【綱名】 六放珊瑚綱
【目名】 石珊瑚目
【科名】 孔珊瑚科
更多資訊 

型態描述

珊瑚群體呈團塊形、半球形或鐘型,直徑可達數公尺,表面常有不規則的塊狀突起。棕褐色或綠褐色。珊瑚孔平整而無凹陷,口杯直徑1.0-1.5毫米(mm),三隔片聯合,背向隔片短。通常具有5枚籬片、五枚輻片。珊瑚蟲觸手數為六的倍數,直徑1.0-1.5毫米(mm)。

生態習性

通常生長於珊瑚礁邊緣鄰近砂底處。廣泛分布於印─太平洋珊瑚礁海域。可見於臺灣北部、東部、南部及蘭嶼、綠島、小琉球、澎湖群島、東沙及南沙等離島沿岸海域。

  • 珊瑚礁生態系

    南方四島海域為黑潮支流流經之處,因海底地形造成湧升流,營養鹽豐富,隨潮汐又有底層冷水團上舉進入,強勁海流將海水混合均勻,滋養許多海洋生物,且受海水暖化影響的程度較低。澎湖南方四島珊瑚礁,特色是大面積的枝狀或桌面狀石珊瑚群聚,具有旺盛的造礁活動。珊瑚礁提供其他海洋生物的棲息,可見各種隆頭魚、蝶魚及石鱸,特別容易見到大群洄游性的雙帶烏尾鮗,以魚類相來說兼具有臺灣北端和南端的物種,具有南北交會的特色。此外,這裡曾記錄到殼長逾40公分的大法螺,彌足珍貴。《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沙珊瑚礁生態系大致可分為環礁、中央大潟湖和島周邊等不同的環境。中央大潟湖因1998年珊瑚白化,珊瑚覆蓋率平均約2成,緩慢恢復中。環礁由於海水清澈,石珊瑚與軟珊瑚群體健康許多,表面也有潮池,棲息著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例如海膽、海參等,外緣珊瑚礁覆蓋率可高達70-85%。在水流比較強勁的地區,則有柳珊瑚的分布,可見此處海流較為強勁。先前常聽到的海洋動物小明星─「豆丁海馬」,就是在屬於柳珊瑚類的海扇珊瑚上被發現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在這些國家公園可以看見鐘形微孔珊瑚

  •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圓圓的環礁好似南海承諾的戒指,約定這裡生命的繁盛興旺。「珊瑚洲」道盡了這裡的繽紛,宛如小紅帽的橫帶唇魚悠然經過岩礁,馬糞海膽氣定凝神地躲在海藻的偽裝下;小鸚哥魚群漫游海草床。在招潮蟹的指揮下上岸,跟著角眼沙蟹在沙灘上追尋翻石鷸的腳印,在一片湛藍中寧靜安歇。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玄武岩的堅硬彷彿東北季風的嚴寒到底,錘鍊出澎湖南方四島令人讚嘆的海蝕地形與獨特的菜宅地景。陸地,是過境候鳥的歇腳處,海域則是美麗與險惡並存,有大片繽紛的珊瑚,也有聞之色變的黑水溝。在冷暖水團的交會下,孕育出多樣的生命。

鐘形微孔珊瑚分布地圖



※如為保育類物種,其坐標有經過模糊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