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足圓軸蟹正面臨著族群繁衍的問題,繁殖季成蟹自陸地回海中繁衍的時刻恰巧與人類遊憩的暑假時期相同,且此蟹回海產卵及爬行上陸的路徑會通過屏鵝公路,讓此路成為毛足圓軸蟹的墳場。透過使用生態工法建立新的工程方式,可以提供毛足圓軸蟹生存的空間,也可以創造觀光旅遊的新據點,研究人員正著手研究毛足圓軸蟹族群移動的現象、地點,以規劃出適合建設廊道或是其他配套措施(像是公路跳越坡、超高堤、瓷磚坡牆等方法)讓生物與人類共同創造共存的局面。(引用文獻:許海龍。墾丁國家公園陸蟹產卵生態構法及保育技術探討。墾丁國家公園。)
-
東沙島鳥類調查及繫放研究於2009年3月至11月執行,共記錄47種新紀錄種,將東沙島的鳥種數提升至231種。東沙島的鳥類以候鳥為主要組成,有種類多、變化大而族群量少的特點。除了白腹秧雞外,並未發現其他繁殖鳥種。東沙島上欠缺繁殖鳥種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面積狹小、欠缺穩定的棲息環境、距離大陸或大型島嶼過遠。另外,在東沙島被繫放的紅胸濱鷸會飛到澳洲,而來自崇明島、澳洲、紐西蘭的水鳥亦穩定地回到東沙島,顯示東沙島在東亞-澳洲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性。東沙島雖然面積小、並非位於候鳥的主要遷移路徑上,但整個南中國海同時擁有樹林、沙灘、潟湖的島嶼相當稀少,對於選擇由海域通過的遷移性個體,東沙島提供重要的棲息及避難場所,顯示其在這些少數選擇直接由南中國海通過的候鳥族群遷移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引用文獻:張學文。東沙島鳥類生態資源監測調查(二)。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
樹輪學是利用樹輪來標定其年分並研究分析其物理、空間、時間等的一門學問,可應用於研究環境變遷對於林木的影響。研究者於2011年於南湖大山審馬陣山屋及南湖東北峰共計採取玉山圓柏及台灣冷杉各30株樹芯,發現樹輪徑向生長與年均溫、主要生長季節(6-8月)夏季溫度有正相關,特別是6月份溫度,顯示玉山圓柏與臺灣冷杉的生長與主要生長季節夏季氣溫有著極大的關係;另外高山地區3月份降水量也與生長呈正相關,尤其在生長季節開始的春季降雨有助於樹木生長。溫度與降雨等氣候因子反應在樹木生長上的初步訊息,顯示氣候暖化對於兩種生長於亞高山地區樹種的生長有正向增加效應。但是氣候暖化也可能促成較低海拔樹種往較高海拔遷移,與該區域的原生樹種競爭,使分佈於較高海拔樹種產生衝擊效應。(引用文獻:陳建璋、詹明勳。氣候變遷對於台灣亞高山玉山圓柏與冷杉樹輪氣候學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
-
透過長期的研究,墾丁國家公園內的大冠鷲有重複利用舊巢位的現象。除巢位重複利用之外,甚至有使用舊的巢材基礎之狀況,顯示大冠鷲對於巢樹和巢位的利用具有執著性。好的營巢地點可以增加猛禽的成功繁殖率,像是可以避免天敵的攻擊、地形上必須抵抗落山風與颱風、樹種是否高大穩固與支撐力夠、枝葉的屏障度和出入的便利性等條件。重複利用的原因可能在於同時符合這些條件的巢位極為稀少,或是大冠鷲選擇將能量投資在生殖的後期,而減少在巢位選擇的能量投資。(引用文獻:周大慶。墾丁國家公園大冠鷲繁殖與棲地利用之研究調查(二)。墾丁國家公園。)
-
大屯山上的天空浮現兩個黑點,徜徉在雲端之間,隨著這兩個黑點的越移越近,又伴著幾聲淒涼的悠鳴,透過望遠鏡我們看清楚了,原來這移動的黑點是大冠鷲,牠們是那麼的無憂無慮的滑近,穿過頂空而落在稜線之後。 陽明山國家公園北據台灣,面積一萬一仟餘公頃,年雨量高達4000豪米以上。地形起伏很大,由海拔200公尺的山麓一直到1,120公尺高的七星山。複雜的環境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正好位於猛禽遷移的路徑之中,故不論是在此繁殖的鷹鷲以及匆匆旅經此地稍做休息的猛禽,種類及數量都很多。
-
戴勝為金門地區常見的留鳥,在台灣本島則為不普遍的過境鳥。在金門,戴勝的巢洞大多是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洞穴,以古厝、農舍和工具間中的縫隙為主,高度則自地面到3公尺以上的屋頂不等。早年金門居民因為戴勝在墓穴中繁殖而將其視為不祥的鳥,但目前金門能形成洞穴的傳統墓穴已經非常稀少,應該已經不是戴勝主要的繁殖洞穴。在繁殖行為的觀察中,研究者發現八哥和戴勝曾經探視同一個洞,雖然沒有發現二者有明顯的打鬥行為,但很多八哥繁殖的巢洞都曾經有戴勝探視過。因為八哥在金門的數量眾多,牠們對包括戴勝在內的洞棲性鳥類繁殖的影響,值得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至於在地面洞穴繁殖的戴勝,其繁殖可能面臨巢洞淹水和鼠類掠食的威脅:95年5月17日珍珠颱風過境金門後,一窩即將離巢的幼鳥,因為巢洞浸水造成幼鳥淹死在洞中,還有一窩巢因為蛋泡水而失敗。另外也曾在調查期中見到鼠類在洞口附近活動。(引用文獻:許育誠。金門佛法僧目鳥類調查(二)-金門地區戴勝繁殖生態研究。金門國家公園。)
-
研究者於金門的乳山建立了栗喉蜂虎 (Merops philipennus)的新營巢地,欲得知影響此種鳥類築巢的幾個原因。結果發現蜂虎仍偏好舊的昔果山營巢地,推測可能的原因為栗喉蜂虎對於舊的營巢地具有強烈的領域忠實性,除非原有棲地遭受到破壞,新建立的乳山新營巢地被利用的機會很低。營巢地附近的食物資源亦為吸引築巢之原因之一,雖然研究者在乳山種植了油菜花等可吸引昆蟲的植物,但與昔果山相比,食物資源仍不足。此外,群居的鳥類具有聚集的力量,當已有人進營巢地時,常會引起其它群體進入。(引用文獻:袁孝維。金門栗喉蜂虎營巢地復育及生殖生態學研究。金門國家公園。)
-
野火為生態系中重要的干擾因子,其主要的功能包括水分、養分與物質循環及植物物種演替更新。雪山東峰附近由人為引火引起火災後,研究者研究鳥類群聚對災後反應的現象,發現鳥類的數量及密度雖有減少,但以鳥類組成來看,火災區域與鄰近區域的鳥類組成相似,而鳥類在使用火災後環境利用的狀況卻有有趣的結果。以空中捕食為主的燕子,採低空飛行隨氣流飄動來覓食雙翅目昆蟲;金翼白眉及岩鷚則攝食裸露在地面上或是灰粉上的種子、昆蟲;其餘蟲食者則利用剩餘植物中的無脊椎動物作為食物來源。(引用文獻:周大慶。雪山東峰火災後鳥類族群變化研究。雪霸國家公園。)

感謝您【使用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台】我們另有推出新版的網頁,歡迎前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