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愛玉子(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隸屬於桑科榕屬,主要分布於海拔1200-1900 公尺之中低海拔地區,為台灣特有藤本植物。愛玉子為人熟知的功能即是具有果膠酯酶引發化學作用形成果凍,由於人為非法盜採,使得野生愛玉族群數量減少。研究者利用微衛星DNA估算愛玉子之遺傳多樣性,發現愛玉子在多個基因座上均顯著偏離哈溫平衡,可能是在過去遭遇瓶頸效應造成族群數量的減少而成,現今物種及族群間也保有較低之遺傳歧異度,當遺傳歧異度降低常因此降低物種適存度,面臨環境變遷、棲地改變時,族群容易產生滅絕之危機。建議應針對國家公園境內之愛玉子族群進行保護、避免人為盜採影響其物種生存,為維護其物種存活,維持林相完整、減少人為干擾將有助於維持愛玉子之族群數量。(引用文獻:蔣鎮宇。玉山國家公園境內愛玉子之保育生物學研究。玉山國家公園。)
-
以自動照相機與自動錄音機進行野生動物的監測有日夜工作、標準化以及記錄稀有物種的優點,也幾乎涵蓋了多數的哺乳動物與鳥類,更可配合氣象資料用以長期監測,而避免了不同調查人員的所造成的偏差。在玉山與塔塔加地區的自動化監測研究中,發現山羌、水鹿與台灣野山羊日夜皆活動,基本上都有晨昏時段活動比較頻繁的趨勢,山羌顯著偏向白天活動,而水鹿夜行活動比例較高。黃鼠狼主要則在夜間活動,偶而會在白天活動,黃喉貂則相反,兩者活動時間明顯皆有日夜區隔的現象。在步道附近100公尺內活動的山羌、台灣野山羊與水鹿3種日夜皆活動的大型哺乳動物,出現時間大致上都有避開上遊客出現高峰的趨勢。(引用文獻:姜博仁。玉山與塔塔加地區中大型哺乳動物。玉山國家公園。)
-
98年度1月至12月為止在塔塔加地區共記錄72種10377隻次蝴蝶,其中最為優勢的5種分別為紫斑蝶類(Euploea spp.)的3742隻次最多、青斑蝶類(Parantica spp.、Tirumala spp.、Ideopsis spp.)2490隻次、玉山蔭蝶909隻次、阿里山琉璃小灰蝶861隻次、高山粉蝶(Aporia agathon moltrechti)445隻次,而族群數量低於10隻次以下的種類有33種之多,佔全部的45.8%,顯示塔塔加地區蝶相族群差異之懸殊。此外,在本年度調查中發現了5種往年調查中沒有記錄的種類,分別為:綠斑鳳蝶(Graphium agamemnon)、柑橘鳳蝶(Papilio xuthus)、小單帶蛺蝶(Athyma selenophora laela)、琉球三線蝶(Neptis hylas lulculenta)、白斑琉璃小灰蝶(Udara albocaerulea)。而這5種是否為偶發性移動至塔塔加地區或其族群已穩定於塔塔加地區,可以再繼續追蹤探討。塔塔加地區蝴蝶活動整年內的高峰期為5、6、7及10月,其中6月及7月數量增加之原因為移動性斑蝶經過之影響。(引用文獻:陳建志。玉山國家公園移動性斑蝶族群結構與週邊地區相關性探討。玉山國家公園。)
-
緣起: 陽明山的大屯山系,是青斑蝶的大本營,主要分布在各山頭的西側(背東北季風面),配合了大屯山頂生長了許多島田氏澤蘭(Eupatorium shimadai Hay.),六、七月的高峰期可達十幾萬隻,可說是「世界奇景」。島田氏澤蘭花蜜中含有一群統稱為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 的植物鹼,青斑蝶吸食花蜜,除了獲得能量,同時也會吸取這些和能量無關的植物次級代謝物質,這些植物鹼為合成性費洛蒙的重要成份,青斑蝶的這種食性被稱為嗜植物鹼性(Pharmacophagy)。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專題導覽:國際合作青斑蝶研究)
-
除了生態與行為特徵,族群的遺傳結構、變異度與族群組成,亦是保育瀕危物種的重要資訊。研究者長期在大分地區蒐集臺灣黑熊的新鮮排遺與毛髮,以DNA進行遺傳分析,鑑別出百餘隻不同的個體,作為推估臺灣黑熊族群數量、遺傳多樣性、近親交配指數與族群間基因交流程度的依據。若將99年度鑑別出的50個個體視為單一族群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該族群之歧異度尚高;但可能由於黑熊個體在大分地區的青剛櫟結果期結束後,便回到不同的地區繁殖,則來自不同地區的個體間可能會存在著地理上的遺傳分化,即代表一個大族群下擁有多個亞族群,因而產生華倫德效應(Wahlund effect),使得大族群的分析結果偏離哈溫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然而黑熊的活動力甚強,尚待多年追蹤的個體資料,以及大分地區以外的族群遺傳資訊,提供更加詳細的資料進行佐證。(參考文獻:黃美秀,2010-2012。玉山國家公園台灣黑熊族群生態及遺傳狀況評估研究(1/4-3/4)。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南投縣。)
-
藍鵲的生殖是採用合作生殖的方式,其部分子代會留下來當原巢的幫手。其所能提供的功能包括了驅離入侵者、提供孵卵中雌鳥食物、幫助剛離巢的幼鳥等,但對於築巢的貢獻卻不顯著。幫手的存在減輕了親鳥的負擔、提高了藍鵲子代的品質和數量、讓親鳥更有機會進行第二窩的生殖活動、幫手越多也較有勢力來保護領域和擴充領域。對幫手而言,幫手可藉由學習生存和生殖的經驗,增加幫手未來生存和生殖的成功率。對物種生存方面,這樣的生殖策略有助於物種增進自身的生殖率。(引用文獻:劉小如。陽明山公園內台灣藍鵲合作生殖之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
-
溫度是限制兩棲類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其會隨著海拔呈現梯度性的改變,導致不同海拔族群間生殖特徵與發育特徵的變異。莫氏樹蛙分佈海拔從0至2000公尺,適合探討不同海拔與莫氏樹蛙族群生活史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太魯閣國家公園內,低海拔地區莫氏樹蛙族群之繁殖期以秋、冬、春季為主,約為8個月,蝌蚪期為7個月;中海拔族群繁殖期為全年,蝌蚪期為全年;高海拔族群繁殖期以夏季為主,約為5個月,未記錄到蝌蚪,顯示莫氏樹蛙族群的繁殖期及蝌蚪期隨海拔梯度的變化而呈現生態漸變群。莫氏樹蛙的繁殖期與溫度有關,當溫度到達適合莫氏樹蛙進行繁殖活動時,就會開始進入繁殖期,若溫度不適合,莫氏樹蛙就會停止繁殖活動,結束繁殖期。而繁殖期與濕度無關,在繁殖期間外,即使濕度適合,也不會進行繁殖活動,但在繁殖期間,濕度會影響莫氏樹蛙進行繁殖活動的數量。(引用文獻:蔡雯嘉、楊懿如。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同海拔莫氏樹蛙族群生活史之比較。太魯閣國家公園。)
-
野火為生態系中重要的干擾因子,其主要的功能包括水分、養分與物質循環及植物物種演替更新。雪山東峰附近由人為引火引起火災後,研究者研究鳥類群聚對災後反應的現象,發現鳥類的數量及密度雖有減少,但以鳥類組成來看,火災區域與鄰近區域的鳥類組成相似,而鳥類在使用火災後環境利用的狀況卻有有趣的結果。以空中捕食為主的燕子,採低空飛行隨氣流飄動來覓食雙翅目昆蟲;金翼白眉及岩鷚則攝食裸露在地面上或是灰粉上的種子、昆蟲;其餘蟲食者則利用剩餘植物中的無脊椎動物作為食物來源。(引用文獻:周大慶。雪山東峰火災後鳥類族群變化研究。雪霸國家公園。)

感謝您【使用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台】我們另有推出新版的網頁,歡迎前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