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背山雀的親鳥對於餵食雛鳥的選擇,有著不同的策略。雄鳥進巢時,較早張嘴乞食的雛鳥具有較高的機率獲得餵食;而在雌鳥進巢時,雛鳥的張嘴乞食的順序則無顯著的影響。研究人員推測,雄鳥的餵食頻率和量皆高於雌鳥,對雄鳥而言,直接選擇較早張嘴乞食之雛鳥可節省時間,可以花較少的時間進行評估。同樣地,雛鳥也會藉由親鳥進巢前的行為(像是雄鳥進巢前常會伴隨著小聲的叫聲,母鳥則沒有此行為)來判斷是雄鳥或雌鳥進巢,而有不同的乞食策略。(引用文獻:王穎。關原地區青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親鳥育雛食物分配之探討。太魯閣國家公園。)
-
金門位居東亞候鳥遷移路徑要點,候鳥資源豐富,其中數量龐大的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是最引起人們注意的過境鳥類。研究者藉由分析、比對羽毛中穩定同位素的比例,探討金門渡冬鸕鶿之可能繁殖地來源。結果發現在金門採集的多數羽毛中,重氫及氧18的分布與烏蘇里江、知多半島、青海湖等地之羽毛樣本均不相符,因此在金門越冬的主要鸕鶿族群應不是來自於此三地。在金門採集的羽毛不同穩定性同位素的分布極為分散,推測來到金門越冬的鸕鶿極可能來自於多個繁殖地點或是一個廣闊的區域。此外,金門慈湖、太湖及小金門等地鸕鶿的穩定性同位素分布雖廣,但互相不完全重疊,推測三地鸕鶿族群所來自的繁殖地並不完全相同。由穩定性同位素分析、對照文獻紀錄及實地訪查的結果,推測金門越冬的鸕鶿主力可能來自於更北方的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流域,或是貝加爾湖南側一帶。(引用文獻:丁宗蘇。鸕鶿生態調查研究(二)。金門國家公園。)
-
台灣黑熊於秋冬季有食用堅果之現象,此種現象對於台灣黑熊的生殖與生存有所影響。環境中的食物資源狀態影響著黑熊的食性,甚至活動和移動的模式。根據研究者在玉山國家公園的觀察,櫟實在秋冬季的數量年間有波動的現象,因而黑熊的食性、移動、空間分布也隨之變動,進而影響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的活動。持續地發現黑熊斷掌的狀況顯示,黑熊於秋季堅果產量低時會擴散其活動範圍,而誤中國家公園範圍外獵人所設的陷阱。因此,釐清環境中食物資源的時空變動及動物對此變化的行為適應,對於保護區內台灣黑熊的經營管理有直接的貢獻。(引用文獻:黃美秀。玉山國家公園台灣黑熊族群生態學及保育研究。玉山國家公園。)
-
(圖片來源/陳餘鋆,http://np.cpami.gov.tw/)
海管處表示東沙環礁的潟湖地形加上面積廣大的的海草床,是檸檬鯊喜歡棲息的環境,東沙島邊也曾在春季發現成鯊進入海草床洄游,推測可能是在此時進行生殖行為。此外,在溫暖的日子幼鯊常會出現沿著海岸邊緣洄游,並透過漲潮時分進入廣大的海草床覓食,因此此時在東沙島邊很容易觀察到它們的身影。
鯊魚在海洋生態上具有重要的角色,是海洋健康的守護者之一,但因經濟價值高,因此在全球各地都有過度捕撈的情形發生,也破壞了整個海洋生態系的平衡,目前已有許多國家針對鯊魚進行保育規劃,陸續成立海洋保護區或是針對特定物種進行保護;東沙是我國目前可以觀察到鯊魚生態的最好地點之一,此外也可觀察到其他豐富的軟骨魚類資源,讓我們一起守護東沙,落實我國的鯊魚的保育工作。
(參考文獻:王建平,2012,東沙海域大型獵食性生物資源調查-東沙島周邊檸檬鯊及其他軟骨魚類調查。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
以自動照相機與自動錄音機進行野生動物的監測有日夜工作、標準化以及記錄稀有物種的優點,也幾乎涵蓋了多數的哺乳動物與鳥類,更可配合氣象資料用以長期監測,而避免了不同調查人員的所造成的偏差。在玉山與塔塔加地區的自動化監測研究中,發現山羌、水鹿與台灣野山羊日夜皆活動,基本上都有晨昏時段活動比較頻繁的趨勢,山羌顯著偏向白天活動,而水鹿夜行活動比例較高。黃鼠狼主要則在夜間活動,偶而會在白天活動,黃喉貂則相反,兩者活動時間明顯皆有日夜區隔的現象。在步道附近100公尺內活動的山羌、台灣野山羊與水鹿3種日夜皆活動的大型哺乳動物,出現時間大致上都有避開上遊客出現高峰的趨勢。(引用文獻:姜博仁。玉山與塔塔加地區中大型哺乳動物。玉山國家公園。)
-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蓮花池地區過去為農耕地,在近十年前被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徵收以供保育之用,植被已經從較開闊且表土裸露的果園漸漸轉變成以五節芒、少許灌叢、蕨類與原本殘留果樹所組成的草地。在此區的繫放研究發現,許多偏好利用草原環境的鳥類,如粉紅鸚嘴、黑臉鵐、小鵐與大葦鶯等,並有部分偏好利用森林環境的鳥類也會進入原先的果園區,例如鵂鶹、白耳畫眉與紅頭山雀等。研究者預期隨著植被演替的進行,未來將有更多森林性鳥類將逐漸進入原先的果園區。比較2010至2011年的繫放成果,發現除山紅頭外,其餘鳥種的繫放數量在二年間的變動程度都很大。各月份所繫放的鳥種數也有很大變動,二年中各月份的物種相似性指數在都不高,說明此區域除少數固定在此活動的優勢鳥種外,大部分鳥種都只會短暫利用此區,作為遷移途中的停棲點或是冬季自高海拔降遷的活動區。(引用文獻:王維辰、許育誠。太魯閣國家公園蓮花池鳥類相的季節性變化。太魯閣國家公園。)
-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杜鵑花屬植物為玉山杜鵑,其餘例如金毛杜鵑、埔里杜鵑、紅毛杜鵑、西施花等皆為零星分布。透過基因分析的親緣關係的結果,合歡主峰和東峰的玉山杜鵑具有相同的單套基因型,皆來自於同一個組先型,推測過去的冰河期高山杜鵑的分布往低海拔遷移,提供了此區域交流的機會。但在此區以外的合歡北峰、小奇萊以及南湖大山區域皆有其單獨存在的祖先型。因此,物種因高山島嶼現象所造成的地理隔絕,塑造出太魯閣山區高山杜鵑的基因多樣性。(引用文獻:徐源泰。太魯閣國家公園杜鵑花屬植物遺傳多樣性調查。太魯閣國家公園。)
-
台灣高海拔地區的環境對於冰河期播遷來的生物是良好的避難所,這些區域常因地形的阻隔使物種特化,而發展出稀有種。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包含玉山山脈與中央山脈兩大山脈,對分佈在這些地區的哺乳類來說,地形的隔離現象使其基因特化的現象值得去探討。研究者透過研究塔塔加、關山、圓峰等區域的鼠科動物的DNA差異,發現森鼠親源關係在各山系中並未有地理分岐的現象;高山白腹鼠則呈等距的親源關係;高山田鼠在各山系中明顯形成獨立支系。顯示各個物種的生活史與自然環境的狀態,決定了各個物種特化的程度。(引用文獻:林良恭。玉山國家公園之高山島嶼生態學哺乳類保育遺傳研究。玉山國家公園。)

感謝您【使用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台】我們另有推出新版的網頁,歡迎前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