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回饋
柯智仁攝

蒙古鴴小故事

蒙古鴴體型偏小,頭頂至背部為暗灰褐色,有一黑色過眼帶延伸到額上,頸、胸及胸側為棕褐色。在台灣屬於冬候鳥,大多出現於沼澤、海岸、沙岸等水域的環境,比較喜歡單獨或呈小群在灘地上活動。會除去蟹類的附肢後在吞食下去。牠們的外型與另一種鐵嘴鴴極其相似,要區別這兩種,除了需熟記兩者差異外,還需要相當的經驗呢!

認識蒙古鴴

基本資料

【學名】 Charadrius mongolus mongolus
【俗名】 蒙古沙鴴,蒙古鴴
【界名】 動物界
【門名】 脊索動物門
【綱名】 鳥綱
【目名】 鴴形目
【科名】 鴴科
更多資訊 

型態描述

外型酷似鐵嘴鴴,唯嘴部型態不同且腳為暗灰綠色。

生態習性

冬候鳥。出現於沼澤、海岸、沙岸。主要食物為昆蟲、軟體動物。海拔分布於0至50公尺。

  • 南岸防風林及林澤地景

    過去為了減少海岸線受到漂沙、鹽害及海風吹拂之影響而種植木麻黃,但因人類開墾及過度開發,防風林逐漸縮小且海水侵入,形成一片林澤景觀。助長了欖李搶得演替風頭,現在形成約兩千棵植株的純林,由於欖李為數稀少,這片純林實屬難得。《台江國家公園》

  • 潮間帶與河口

    浯江溪口的潮間帶可見泥灘地和紅樹林,紅樹林可見水筆仔與海茄苳,泥灘地則有大批的候鳥,像是搶眼的蠣鴴,悠游潮溝的小水鴨。漲退潮前後一小時則是覓食天堂,水鳥眾多,也是賞鳥的好時機。《金門國家公園》

  • 濕地

    以龍鑾潭濕地代表,是墾丁重要的冬候鳥棲息地,平均水深3.5公尺。這裡周圍多為農田,為水鳥提供良好的覓食場所,但水域有中度污染,並有堤岸人工化,天然濕地減少的問題,農田逐漸多為鳥類使用,卻也因此有一些經營管理上的議題,例如雁鴨啄食水稻秧苗,是人與大自然共生的學習教室。《墾丁國家公園》

    金門濕地眾多,其中慈湖及浯江溪口皆為近海的泥沙底半淡鹹水濕地,陵水湖則為淡水水域與草澤叢生的環境。近海濕地有許多無脊椎動物例如貝類、蟹類,比較特別的是屬於節肢動物的鱟。水鳥則在淡水或半淡鹹水濕地都可見,陵水湖以翠鳥科為特色,慈湖及浯江溪口則以鸕鶿群、雁鴨和鷸鴴、鷗科鳥類為主要組成。《金門國家公園》

  • 濕地(河口泥灘地)

    乍看之下是一片爛泥巴,不小心踩進去要拔出腳來還很吃力又很髒,但這些被河流帶來堆積的沙泥,卻集陸域、海洋生態系的營養於一身。這裡蘊含豐富的有機碎屑,供養著各式各樣的生物,包含藻類、蝦蟹螺貝、多毛類、鳥類等;這裡的風平浪靜,供許多海洋魚類的仔稚魚安心長大,不受到大型掠食者的侵擾。在曾文溪口、鹽水溪口都可以見到泥灘地的景緻,有機會蹲下來靜靜觀察,也許就會看到招潮蟹架著蟹螯彷彿熱情的招呼唷!《台江國家公園》

  • 濕地(紅樹林)

    生長在河海交界處的潮間帶,底質為細軟的泥灘地,台灣可見於北部淡水河口至西部沿海一帶。雖然紅樹林之稱,指的是紅樹科的植物例如水筆仔、五梨跤等,不過台江國家公園優勢的樹種為馬鞭草科的海茄苳以及使君子科的欖李,前者在鹽水溪口至觀海橋,後者在曾文溪口南岸都有大量的族群分布。紅樹林植物耐鹽,對於海岸地帶的固沙有重要的作用,也提供許多生物食物的來源和棲所,是庇蔭整個生態系的關鍵物種。《台江國家公園》

在這些國家公園可以看見蒙古鴴

  •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曾是煙硝衝突的戰地,考驗人們意志和勇氣的前線,卻也是生物在人類開發腳步下得以喘息的庇蔭。冬風的滄勁,夏陽的直率,一如高粱酒的剛烈,好似熊熊戰火熬煉出人民的堅忍不拔。這裡,文化貼著野地的脈絡生長,大陸與島嶼的生態彼此交會流動著,跟著草地上的戴勝,一起探險吧!

    墾丁國家公園

    恆春民謠的音符自月琴流出,在南國暖風下緩慢的旅行,鑽入板根的盤根錯節裡,窺探著黃裳鳳蝶穿上一身金的秘密。與到訪候鳥相遇,與浪花、魚群一起歌唱…在珊瑚礁上休息一下吧,撫慰旅行的疲憊。晚風中,音符到了原始的熱帶林深處,南仁湖正安歇,任憑螢光蕈悄悄點亮這黑夜。

    台江國家公園

    台江的河海交界之滄,孕育深厚的文化與豐富的生機。四百多年前,這裡大片沙洲和內海,撫平橫渡黑水溝而來的先民心中的驚濤駭浪。潮來潮去,台江內海漸成桑田,蚵架、魚塭串起居民的生活,哼著數魚歌,數算著大自然的供應,人情互信的樸實。

蒙古鴴分布地圖



※如為保育類物種,其坐標有經過模糊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