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回饋
郭志宏攝

三斑海豬魚小故事

身體上半部和頭都是淡綠色,頭部有明顯的桃紅不規則斑紋,有時連接成線,有一條紅紋由胸鰭連接至腹鰭。尾柄接近上半部有一個大斑塊。會和海鯡鯉一起在間雜礁岩的沙地出現,趁機撿拾被驚起的底棲生物。

認識三斑海豬魚

基本資料

【學名】 Halichoeres trimaculatus
【俗名】 三點儒艮鯛,三斑儒艮鯛,青汕冷,三重斑點瀨魚,蠔魚
【界名】 動物界
【門名】 脊索動物門
【綱名】
【目名】 鱸形目
【科名】 隆頭魚科
更多資訊 

型態描述

最大體長約為27公分(cm);體型延長,體高大於體寬,為側扁型。眼間隔突出;吻稍長,口端位。口小。體色隨性別與個體而異,雌魚體色呈淡黄色,腹面為白色,頭上半部為淡綠色,眼前具二條紅色的縱紋,眼下具一條紅縱紋,眼後具數條紅斑列,尾柄上側有一不顯之大圓斑;雄魚頭及體上半部淡綠色,頭部具如雌魚般的紅紋,眼後紅斑列較多,且沿鰓蓋骨緣往下延伸至喉峽部,體側各鱗具稍深色的橫紋,從胸鰭至腹部具一斜紅紋,尾柄上側有一明顯的大眼斑,胸鰭上方有另一小眼斑。無脂鰭,有一個背鰭,尾鰭圓形呈黃色。體被中大圓鱗,胸部鱗片小於體側,鰓蓋上方有一小簇鱗片。前鼻孔具短管;上頜有犬齒四枚,外側兩枚向後方彎曲。

生態習性

肉食性,主要以底棲性甲殼類、軟體動物、多毛類、有孔類、小魚及魚卵等為食。不懼怕人。具性轉變的行為,為先雌後雄型。主要棲息於水深1-30公尺的岩礁區、砂泥底質區和珊瑚礁區。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臺灣皆有分布,東部海域、西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東北部海域、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

  • 珊瑚礁

    珊瑚礁是墾丁海域重要的自然資源,珊瑚種類多樣,約計有400多種,也形成各種海底景觀,例如造礁珊瑚的礁石地形,軟珊瑚的像是一片彩色地毯。珊瑚礁生態系的生產力高,除了珊瑚亦棲息許多的物種,在墾丁計有約1000種以上的珊瑚礁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整個系統的生態結構及過程複雜,是保育和研究的焦點。《墾丁國家公園》

  • 珊瑚礁生態系

    沙珊瑚礁生態系大致可分為環礁、中央大潟湖和島周邊等不同的環境。中央大潟湖因1998年珊瑚白化,珊瑚覆蓋率平均約2成,緩慢恢復中。環礁由於海水清澈,石珊瑚與軟珊瑚群體健康許多,表面也有潮池,棲息著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例如海膽、海參等,外緣珊瑚礁覆蓋率可高達70-85%。在水流比較強勁的地區,則有柳珊瑚的分布,可見此處海流較為強勁。先前常聽到的海洋動物小明星─「豆丁海馬」,就是在屬於柳珊瑚類的海扇珊瑚上被發現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 海草床

    海草床主要分布在東沙島及環礁周圍水淺之處,大多水深1-2公尺,地形淺而平坦。目前記錄有7種,生長在珊瑚砂及碎屑構成的底質。海草床可穩定底質、水質,緩衝波浪,並連結底層與水層的營養鹽循環,提供多種海洋生物幼生期的覓食及庇護所,也提供生物附生的基質,生態功能多樣。《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 潮間帶

    潮間帶是認識海洋生物最好的起點,墾丁的後壁湖、萬里桐都有廣大的潮間帶,大大小小的潮池,是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幼生或小型海洋魚類的小天地。日間最常見雀鯛科、魚尉科、鰕虎科等魚類,銀色的鯔科魚類則巡游於水表;夜間則是觀察許多無脊椎動物的好時機,夏日陸蟹降海釋幼,一些螺類、棘皮動物大肆攝食,非常地熱鬧。《墾丁國家公園》

在這些國家公園可以看見三斑海豬魚

  •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圓圓的環礁好似南海承諾的戒指,約定這裡生命的繁盛興旺。「珊瑚洲」道盡了這裡的繽紛,宛如小紅帽的橫帶唇魚悠然經過岩礁,馬糞海膽氣定凝神地躲在海藻的偽裝下;小鸚哥魚群漫游海草床。在招潮蟹的指揮下上岸,跟著角眼沙蟹在沙灘上追尋翻石鷸的腳印,在一片湛藍中寧靜安歇。

    墾丁國家公園

    恆春民謠的音符自月琴流出,在南國暖風下緩慢的旅行,鑽入板根的盤根錯節裡,窺探著黃裳鳳蝶穿上一身金的秘密。與到訪候鳥相遇,與浪花、魚群一起歌唱…在珊瑚礁上休息一下吧,撫慰旅行的疲憊。晚風中,音符到了原始的熱帶林深處,南仁湖正安歇,任憑螢光蕈悄悄點亮這黑夜。

三斑海豬魚分布地圖



※如為保育類物種,其坐標有經過模糊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