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回饋
余欣怡攝

弗氏海豚小故事

生性害羞,喜大群體一起行動。離船隻有些距離的海面,如果看見滾滾的白浪,像是海水沸滾一樣,八成就是弗氏海豚。弗氏海豚和瑞氏海豚是較多被記錄到混群出現的種類,混群的原因尚不清楚。弗氏海豚的背鰭、胸鰭、嘴喙都顯得小,不仔細看會以為他們是小型的海豚,實際上體長可匹敵瓶鼻海豚,又有台語別名「大肥」;並且因短小的嘴喙,漁民也起個外號「粉鳥鯃」,意思是臉像鴿子一樣。

認識弗氏海豚

基本資料

【學名】 Lagenodelphis hosei
【俗名】 霍氏海豚
【界名】 動物界
【門名】 脊索動物門
【綱名】 哺乳綱
【目名】 鯨目
【科名】 海豚科
更多資訊 

型態描述

成體體長約2-2.6公尺,尾幹較沒那麼粗壯。成體體重約160-210公斤。嘴喙短但輪廓鮮明。背部呈藍灰色,腹部至下顎為乳白色,體側從眼部至肛門具有一道水平下傾的深色色帶,色帶上緣有道顏色較淺的灰色或乳白色條紋;一般認為色帶的寬度與顏色的深度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些雄性個體的色帶即為醒目的黑色。上下顎前端皆為深色,臉部花紋較複雜,下顎至胸鰭連有一至數條深色條紋。胸鰭甚小,色深,末端尖銳;背鰭與尾鰭相對於身體的比例亦偏小。背鰭基部狹窄且末端尖銳,呈三角形或鐮刀狀,高度不一,位於軀幹中央。尾鰭中央有小凹刻。上顎齒72-88顆,下顎齒68-88顆,齒型長而尖。

生態習性

弗氏海豚的食物有烏賊、甲殼類與深海魚類。一個群隊的大小通常落於100-500隻的範圍,最多可達千隻以上。由食物可判斷弗氏海豚通常在250至500公尺深的海域覓食。較少隨船同行,常在水面掀起一片水花,會躍身擊浪,經常與其他遠洋性鯨豚結伴同游,如瓜頭鯨、偽虎鯨、抹香鯨、瑞氏海豚或飛旋海豚等。大多棲息於熱帶與暖溫帶的遠洋深海區,除非是大洋性島嶼的周圍,或大陸棚較狹窄的近岸海域才可能有紀錄。弗氏海豚在全球的分布範圍所知有限,靠近赤道的太平洋海域似乎較常見,大西洋與印度洋的紀錄則較少。臺灣在本島東部、南部、綠島與蘭嶼海域有紀錄。

  • 海洋

    墾丁海域的物種以鯨豚、海龜、海鳥、海蛇最受矚目。過去的研究曾記錄到23種鯨豚,超過全台記錄的一半,種類包括花紋海豚、弗氏海豚、偽虎鯨等。海蛇以黃唇青斑海蛇,海龜以綠蠵龜為常見。海鳥則像是燕鷗類、黑背白腹穴鳥、黑叉尾海燕等,他們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海域活動。《墾丁國家公園》

在這些國家公園可以看見弗氏海豚

  • 墾丁國家公園

    恆春民謠的音符自月琴流出,在南國暖風下緩慢的旅行,鑽入板根的盤根錯節裡,窺探著黃裳鳳蝶穿上一身金的秘密。與到訪候鳥相遇,與浪花、魚群一起歌唱…在珊瑚礁上休息一下吧,撫慰旅行的疲憊。晚風中,音符到了原始的熱帶林深處,南仁湖正安歇,任憑螢光蕈悄悄點亮這黑夜。

弗氏海豚分布地圖



※如為保育類物種,其坐標有經過模糊化處理